百米岩层较量,霍尔古吐调压井穹顶施工记

日期:2025-04-15 来源:霍尔古吐项目 作者:杨府山、王彩云 字号:[ ]

在天山南麓的褶皱深处,霍尔古吐水电站地面厂房工程正以钢铁与岩石的对话,书写着工程的壮丽诗篇。作为工程核心节点的调压井穹顶施工,犹如在千米岩层间雕琢时空隧道,水电八局以智慧为钻、以毅力为锤,在132.988米的垂直井壁上,镌刻出比节点工期提前82天贯通的奇迹勋章。

穿越百米岩层,调压井工程艰难推进

调压井位于桩号引17+502.597米处,为地下埋藏式布置,采用圆形断面。调压井大井开挖断面直径从上至下分别为25米、26米、27米,小井开挖断面直径为6米。调压井顶部高程为2115.50米,底板高程为1982.512米,井高132.988米,其中大井高107米,小井高25.988米。

这座深埋地下的圆形建筑,从上至下舒展着 25 米、26 米、27 米的渐变直径,犹如大地孕育的巨型年轮。当反井钻在3月13日完成113米导洞贯通后,真正的考验才刚刚开始。勘探数据显示,剩余岩层布满泥质砂岩与炭质板岩的破碎带,地下水在裂隙间形成润滑层,每推进一米都伴随着卡钻风险。反井钻机的钻头仿佛陷入时光沼泽,平均每天4-6米的推进速度,让悬挂在井壁的施工平台成为与地心拔河的前沿阵地。

保工程进度,争分夺秒抢修反井钻

从项目到和静县,必须驾车穿行180公里山路,这段路峰回路转,崎岖难行,车轮下的道路蜿蜒如蛇,全程颠簸不止,途中还要经过幽深的山谷。一趟来回往往需要十一二个小时,不仅消耗大量精力,安全风险也极高。

屋漏偏逢连夜雨,反井钻先后4次出现配件故障,采购配件刻不容缓,成了一场与时间的赛跑。为了不耽误宝贵的工期,每次更换配件,施工人员不管是晚上还是白天,都会毫不犹豫、刻不容缓出发踏上这艰难的路程。他们在崎岖的山路上往返奔波,争分夺秒,及时将配件采购回来并完成更换,以最快速度恢复施工,确保了工程的连续性。四次来来回回奔波,一个个不眠之夜,淋漓尽致地彰显了八局人对工程的高度责任感和令人钦佩的敬业精神。

岩壁上的工艺革命

在传统施工方案里,“破除穹顶岩柱→反井钻进” 呈线性流程,一旦遭遇复杂岩层,便暴露出致命缺陷。面对这一棘手困境,管洞室施工的副经理王立主动扛起责任,勇挑重担,带领成员大胆创新、探索前行。团队成员们凭借扎实的专业知识,展开严谨的论证与深入的分析,最终创新性地提出了“岩柱侧斜孔反拉工艺”。

具体而言,在直径达27米的穹顶边缘位置,团队以精准的15°倾角精心布设导向孔,随后让反井钻沿着岩柱保护壳以螺旋式推进。这一创新工艺犹如神来之笔,巧妙地避开了部分极为棘手的施工难题,同时为后续施工的平稳、顺利开展筑牢了坚实基础。这种敢于突破常规束缚、勇于开拓创新的精神,无疑成为了整个工程能够成功收官的关键因素之一,为同类工程提供了宝贵的借鉴范例 。

锚索施工从“卡脖子”到顺畅下放

锚索下放工作堪称荆棘满途,施工现场地质条件极为复杂,岩石层分布不均,存在多处断层与破碎带,这使得锚索下放过程中频繁遭遇卡阻,每推进一米都异常艰难。同时,狭小且不规则的作业空间,极大地限制了施工设备的操作灵活性,常规下放流程难以顺利施行。加之锚索本身重量大、长度长,在运输与下放过程中极易出现扭曲、弯折等状况,进一步增加了施工的难度与风险。

然而,面对这重重困境,八局人展现出了非凡的实力与坚韧不拔的精神。他们凭借着多年积累的丰富经验,在施工前便对各种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了全面且深入的预判,并制定了详尽周全的应对方案。施工人员个个技术精湛,操作设备时手法娴熟、精准无误。在遭遇锚索卡阻时,技术人员迅速运用先进的探测设备,精准定位卡阻位置,随后巧妙地采用特殊的钻孔与清障技术,小心翼翼地排除障碍,为锚索下放开辟出畅通路径。当锚索出现扭曲问题时,施工人员凭借着敏锐的观察力和精湛的技艺,手动进行细致的矫正,确保锚索恢复正常状态。

调压井反井钻导井的贯通时刻

2025年4月9日凌晨,反井钻机的钻头突破最后一层岩层,井下照明瞬间穿透 132.988 米的垂直空间。这个比原计划提前82天的贯通时刻,让连续坚守48小时的工程师们红着眼眶拥抱在一起。井壁上的施工日志记录着60次卡钻处理、672小时连续作业,这些数字背后,是建设者用青春在岩层上书写的奋斗史诗。

霍尔古吐调压井的穹顶之下,不仅是直径27米的混凝土空间,更是中国基建精神的立体图鉴。当巨型卷扬机开始吊运竖井开挖设备时,井壁上的创新工法、攻坚日志、甚至连夜奔波的车轮印记,都成为后来者的“岩壁教科书”。这项工程教会我们:在科技与自然的对话中,只要怀揣突破常规的勇气、精准施策的智慧、永不言弃的坚韧,再坚硬的岩层也会为人类的发展愿景让开道路。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