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绝“差不多”工程——质检新人的坚守之路

日期:2025-04-22 来源:工程装备公司 作者:张志鹏 摄影:王含 字号:[ ]

从“赶进度”到“盯质量”的觉醒

 初入我们项目时,我还只是一名普通的工区施工员。那时的世界里,“进度”仿佛是唯一的关键词,每日的例会永远充斥着“钢筋绑扎还差半仓,过两天就要开仓了”“衬砌台车必须提前半天到位”的催促声。直到某天灿哥指着刚拆模的混凝土面对我说:“看见这蜂窝了吗?现在不返工,过两年渗水就得花十倍代价修补。”他的榔头重重敲在混凝土表面,飞出的碎石屑溅在我的安全帽上——那是我第一次意识到,速度与质量从来不是单选题。

手电筒下的“较真”

去年秋季,某段隧洞衬砌开仓在即,施工队为抢浇筑窗口期,对待施工缝的清理草草了事。晚上10点,阿勒泰的寒风吹着施工现场,我靠近施工面,用手电筒照在施工基面上,指尖摸到残留的乳皮和光滑面,而带班组长老李叼着烟在旁边冷笑:“这点小毛病,差不多得了,又不会塌。”手电光扫过渗水的岩壁,我想起规范里那句“若基面处理不达标,会导致衬砌层与基面间形成薄弱界面,直接影响黏结强度。”拿起手机直接拍好照片上报到施工群。那一夜,施工队骂骂咧咧地返工到凌晨,而我攥着规范条文的手心全是汗,有些“差不多”,赌上的是整段隧洞的寿命。

用脚步丈量质量的重量

转岗质检那几个月,我的帆布包里永远塞着六支手电,2024年冬,跟着鹏哥和灿哥对20多公里已衬砌隧洞做质量普查,背着画板和手电,在阴冷的洞子里一待就是一整天。帆布包里的手电筒像被施了咒,第一周就折损两支。剩下四支轮番上阵,光柱扫过灰扑扑的衬砌面,在蜂窝麻面处溅起细碎光斑。为赶在冬休前完成80%段面记录,午饭就蹲在避车洞啃压缩饼干和零食,有时洞顶还会滴落几滴水到食物上。出洞时往往月上梢头,项目晚饭点都已经过了,泡个面草草解决。手电光下,灿哥指着拱顶一条0.3毫米的裂缝说:“这就像人身上的毛细血管破裂,现在不处理,迟早变成大出血。”那些挑灯夜战的日子,登记本上密密麻麻的“蜂窝麻面”“错台超差”,是给“差不多主义”最直接的耳光。  

尾工期的“顽固”坚守

今年复工时,项目已进入尾工冲刺阶段。在鹏哥和灿哥的指导下,我主持了进口洞段技术交底会,我对照着施工图纸强调:"进口埋涵迎水面保护层必须按10公分控制,钢筋套筒连接也必须执行SL677标准的1扣外露上限。"施工队负责人老邱拍着桌子嚷道:"死板!全线近二十公里衬砌都是要求的5公分保护层,也没见出问题,偏这进口段镶金边?我在其它工程干的套筒连接,都是要求不超过两扣,怎么到了你这就只能不超过一丝了,这么精细的加工精度是多大的考验你知道吗?差不多就得了。"
   我翻开规范书指向数据:"水利工程常年泡水,保护层减薄会加速钢筋锈蚀。套筒外露丝扣按SL677严控1扣,防的就是螺纹间隙渗水——"“老邱,要不你签个字,保证五年内钢筋不被锈蚀?套筒连接和保护层要是按你们老习惯去施工,钢筋怎么保证不被锈蚀?怎么保证这百年工程的质量。"投影幕布突然亮起,网上查找的某水闸钢筋锈胀事故特写照片在会议室炸开,混凝土表面蛛网般的裂缝里,赫然探出半截锈烂的螺纹钢。老邱拿起刚到货的套筒样品,布满老茧的拇指无意识摩挲着内壁螺套筒纹,窗外春雨敲打钢窗的声响突然变得震耳欲聋。  

车间方向突然传来机器重启的轰鸣。操作工老欧抱着刚下线的连接试件闯进来,试件1扣外露的丝口在应急灯下流转着绸缎般的光泽。老邱突然抓起游标卡尺,金属反光在他瞳孔里灼出两点星火:"老欧,把你们那个剥肋滚丝机的技术参数..."他后半截话被窗外的阳光截断——不知何时春雨已歇,一束金辉正穿透云层,打在材料堆码场新到的合金套筒上,进口衬砌所需的银灰色构件,此刻竟在积水折射的光芒下反射出银河般的细碎光芒。

浇筑在时光裂缝里的质检刻度

在“差不多”泛滥的工地上,在工程行业里,“差不多”是慢性毒药,它可能藏在施工队偷减的振捣时间里,躲在“领导要求月底必须完成多少仓浇筑”的施压里,更潜伏在无数个“加班单忘了签”的沉默里。但当我翻阅质检台账时,看着在之前施工的某衬砌段裂缝数量同比下降15%的数据时,忽然懂了灿哥那句话:“咱们卡住1毫米的偏差,就是给工程续上10年的命。”拒绝“差不多”,从来不是某个人的较真,而是一代代工程人用青春浇筑的质量长城——因为混凝土不会撒谎,时间终将证明谁在坚守底线。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