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JN江南·(中国)集团 | > > 专题报道 |
光耀边陲 筑梦红土——文山州清水井120兆瓦光伏项目全容量并网工程纪实 | ||||||
| ||||||
在北回归线穿越的滇东南——云南省文山州文山市,有一群从湘江之畔出发的建设者,跨越1400公里,用20余万块光伏板将理想深植于群山间。571个昼夜,他们决意“不破难题不言退,不达目标不言归”。 迎难而上,突破首要关卡 作为云南“十四五”新能源规划中的重要节点,清水井光伏项目自启动以来,备受各方关注。在项目启动初期,一场关乎土地与民心的“硬仗”便已打响。面对难题,项目部第一时间组建征地协调工作专班,联合地方政府和业主单位一起以问题导向,主动作为,围绕群众最关心的土地使用、通行保障、后期收益等问题,逐户走访、面对面细致讲解光伏板架设高度、通道预留、作物种植兼容性、后期就业岗位等具体内容,持续释放政策红利,争取群众理解支持。 经过300余个日夜的持续攻坚,协调组顺利完成2200亩土地的征地协调任务,实现对1个乡镇、4个自然村的全覆盖,有效化解了群众顾虑,切实打通了制约项目整体推进的关键堵点。 科技赋能,破译地势密码 2024年7月,随着征地协调工作的全面完成,清水井光伏项目正式施工。然而,由于项目地处喀斯特地貌区,地表岩层裸露、坡陡土浅,场地利用效率低,严重影响了整体施工进度与资源配置。为攻克陡峭山地地形与土地集约化的双重难题,项目团队在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创新采用“固定+柔性支架”组合模式。与传统支架相比,柔性支架具有“大跨度、高净空、长列距”的结构特点,能够在保证系统稳定性的前提下,有效解决山地布置难题,大幅提升组件布设效率与地形适应能力。 针对地形条件差而光照资源较好的山地,项目专业技术 团队充分发挥数字化建模手段,依托无人机倾斜摄影及BIM三维模拟,对场区进行实景建模与光照分析。并与设计单位、设备厂家多次开展联合评审,多轮优化支架,不断探索最优布置方案。 在工期紧、任务重的情况下,项目部全体人员牢固树立“一次成优”的质量理念,锚定“样板引路”工作思路。仅用一个月完成本期柔性支架基础全部施工任务,实现了单跨距36米、最大单排阵列500米的突破,成为水电八局内部成功应用该技术的首个案例。 速度博弈,抢抓施工窗口 固定支架基础施工伊始,清水井项目便遭遇持续三个月的强对流天气。首场暴雨过后,场区主干道路段淤泥堆积严重,部分松软路基出现不同程度塌陷,运输通道受阻。为尽快打通作业通道,项目团队迅速启动应急响应机制,组织机械设备紧急作业,开创“咬尾式护路法”,在30分钟内抢通了道路。与此同时,持续降雨对桩基作业造成严重影响,部分未浇筑桩孔出现塌方、积水,孔壁稳定性下降。项目技术组迅速开展现场研判,因地制宜采取“微型抽水泵抽水+自制清孔工具清孔,最大程度压缩二次处理时间。 为应对不利天气影响,项目团队主动调整施工节奏,清表、钻孔、浇筑、支架安装、低压汇线整方阵流水线施工,最大程度提升施工效率,抢抓有效施工时间。施工过程中,为保障施工过程高效有序,项目团队严格推行“包保+网格化”管理模式,将2269亩施工区划分为14个网格,每个网格配备专人负责。施工高峰期,500余名作业人员同步作业,各项工作组织有序、推进高效,箱变基础浇筑受到可再生能源质量监督站多次好评,成为浇筑“样板示范”,最终创造出清水井光伏项目提前计划完成全容量投产的“新能源速度”。 党旗飘扬,凝聚奋进力量 回望清水井光伏项目建设全过程,党旗在工地高高飘扬。作为水电八局在建体量最大的新能源基地项目,公司党委全程督导,要求将党建工作深度融入施工各环节,把组织优势转化为履约优势,把思想引领转化为行动力量。 自进场伊始,项目党支部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扣任务实际推进党建落地。为提升组织效能,党支部组建市场营销、经营策划、物资采购等6支党员先锋队,设立15个党员责任岗,将工作细化到人、责任压实到点。施工一线,党员队伍与建设团队并肩作战:有的协调资源、多方联动保障施工,有的提前谋划、确保物资按需供应,有的蹲守现场、反复推敲技术方案,有的值守后方、为夜间施工送来热饭热汤。在各个关键节点,党支部始终靠前指挥、靠前部署、靠前推动,充分发挥了战斗堡垒作用。 项目建设过程中,项目党支部始终坚持任务导向与时间节点相结合,牢牢把握施工节奏和资源调度关键点: 2023年9月18日,前期策划团队率先进场开展协调。 2024年7月25日,项目部克服多重困难实现开工。 2024年12月6日,顺利实现首批方阵并网发电目标。 2025年4月11日,清水井光伏项目全容量并网投产。 如今,伫立在场区高处远眺,72000米桩基深植山体,1000公里电缆纵横连通,273000块光伏组件顺应山势错落排布,铺展出一幅蔚蓝的清洁能源图景。在这片起伏陡峭、岩层裸露的地貌中,建设者们将时间镌刻进山谷,将汗水融入光影,用571个昼夜实现了资源禀赋向能源动能的高效转化,率先完成文山州新能源首个项目全容量并网。而他们仍将扎根奋战在山谷之间,持续释放绿色动能。
| ||||||
【打印】 【关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