椒花讲堂变身“移动课堂”,构筑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

日期:2025-04-08 来源:椒花项目部 作者:彭婧楠 摄影:许娇 字号:[ ]

为推动思想政治理论学习更好地进头脑,充分学习感受项目当地的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力量根基,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厚植爱国主义情怀,4月4日,在追思先辈、缅怀先贤的清明时节,椒花项目党支部创新党员学习教育形式,将“椒花讲堂”从会议室搬到户外,组织党员干部到浏阳市博物馆现场学习,通过“理论+实践”的双课堂模式,让党员干部实地感受革命先烈干事创业的奋进力量,进一步启智润心、激扬斗志,为工程高质量建设凝聚合力。

光影铸魂 历史长河中的思政洗礼

思想政治教育不是花架子,更不是走形式。在网络时代、信息社会、数字经济、人工智能的今天,“如何让政治理论学习叫好又叫座?”这是今年项目支部组织生活会上党员同志们普遍反映的诉求。项目党支部把思想政治文化课与党史学习教育深度融合,将学习讲堂变身“移动课堂”,采用一系列创新的智慧技术和手段来激发党员学习教育的新活力。

党员们走进影像厅,《谭嗣同最后的39天》幻影成像,遥远的历史人物从“书本”走向“眼前”,成为学习历史的生动教材。影片讲述谭嗣同在戊戌变法失败后拒不出走,选择用自己的鲜血惊醒国人、英勇就义,年仅33岁生命定格在最后39天的影像里。通过珍贵的历史照片,斑驳的革命文物和详实的史料记载,党员干部们在跨越时空的影像长河中重温那段可歌可泣的舍生取义,感染力极强的学习形式感人至深更入脑入心。

文脉传承 文化传承中的思想引领

在浏阳古街,党员们仔细聆听了解当地的历史文化背景,感叹独特的建筑特色,感受当地深厚的文化底蕴。讲解员将浏阳的百年变迁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有机结合,通过“文物会说话”的独特方式,让传统文化成为滋养每一位党员精神世界的源头活水。

青砖黛瓦间流转的千年文脉与沉浸式教育场景产生了奇妙的共振,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成为了教学道具。参观学习的党员同志们不仅感受视觉上的震撼冲击,更切身体会传统文化基因与新时代思政教育的深度融合。“这次边走边学的体验,既放松了身心,又装满了继续奋斗的正能量!” 参加学习的党员干部们边学习边感叹。这种“历史场景+理论阐释”的教学模式,让红色文化教育更具象化、生动化,不断激发学习的浓厚兴趣,大大提升了参与感和学习实效。

榜样引领 奋斗故事中的价值凝聚

历史是最鲜活的教科书,红色精神是永恒的接力棒。党员干部们随着讲解员的步伐了解这片红色热土的光辉足迹,通过珍贵文物和文献资料,从党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发展的伟大实践中,更深层次地认识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

一封封书信、一件件文物、一张张历史图片,谭嗣同、李白等一代代革命志士把个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把个人的远大抱负,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脚踏实地、激扬青春。学习榜样精神,汲取奋进力量,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浸润式感受学习革命先贤的改革创新精神。“强化问题导向,将项目支部建设成思想政治教育的坚强阵地,把党建和思想政治学习优势转化为工作效能,引领党员干部职工群众在破解工程建设难题上取得实质性进展”,参加实践学习的项目支部副书记在活动结束后谈到。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学用相长,项目支部不断增强学习的针对性,努力提高学习实效。

 下一步,椒花项目党支部将持续深化党员思政学习教育,让理论学习更接地气、更有温度,持续深化“思想引领+实践赋能”的多样化形式,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融入推动工程高质量建设的实际中,团结带领党员干部和职工群众在推进工程建设、创造效益价值的主战场彰显作为担当,以实际行动书写把椒花水库工程打造成为长沙市水利建设标志性工程的时代答卷。

 

 

 

 

 

 

 


【打印】 【关闭】